发布时间:2025-10-23 来源:电热水锅炉
近日,荣续ESG智库研究中心联合MoSMoP项目发布、由BRITISH COUNCIL资助的《钢铁行业ESG白皮书》(以下简称“白皮书”),全面解析了钢铁行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挑战与机遇。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,钢铁早已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——从城市里的高楼大厦、纵横交错的铁路网络,到日常使用的汽车、家电,不能离开钢铁的支撑。然而,这个“建造现代世界”的行业,同时也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,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7%至9%。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加速、我国“3060”双碳战略推进的背景下,钢铁行业正站在转型的关键路口,如何通过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实践实现绿色发展,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。
从行业基本面来看,钢铁行业的产业链关联度极高,向上可延伸至铁矿石、焦炭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领域,向下则覆盖房地产、汽车、船舶、机械制造等多个重要产业。受全球经济发展及下游建筑业、制造业用钢需求的拉动,近二十年来全球钢铁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、消费国和出口国,在全球钢铁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——2022年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全球成品钢总产量达18.92亿吨,总消费量为17.63亿吨,中国在其中贡献了相当大的份额,行业转型不仅关系到国内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,也对全球碳中和进程有着重要影响。
生产工艺的差异,是钢铁行业碳排放问题的核心痛点之一。白皮书指出,当前全球粗钢生产主要依赖两种工艺:高炉-转炉流程和电炉流程。其中,71.1%的粗钢通过高炉-转炉工艺生产,这种传统工艺的碳排放强度较高,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2.33吨/吨粗钢;而通过电炉工艺生产的粗钢占比为28.6%,其碳排放强度显著更低,部分先进电炉企业的排放强度可低至0.68吨/吨粗钢。这一数据清晰表明,推广电炉+废钢的循环经济模式,是钢铁行业降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之一——电炉工艺以废钢为主要的组成原材料,不仅能减少对铁矿石等原生资源的依赖,还能大幅度降低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碳足迹,契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。
政策驱动与技术创新,是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的“双轮”。从政策层面来看,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在加码绿色低碳政策,我国“3060”双碳战略更是为钢铁行业设定了明确的转型方向,一系列ESG有关政策的出台,推动行业从“被动减排”向“主动转型”转变。从技术层面来看,行业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低碳技术路径:除了推广电炉工艺,氢能炼钢成为非常关注的前沿方向——氢能作为清洁能源,在炼钢过程中燃烧不产生二氧化碳,有望实现“零碳炼钢”;同时,数字化协同技术也在逐步应用于钢铁生产全流程,通过智能管控优化能耗、减少浪费,逐步提升环境绩效。不过,白皮书也坦言,技术探索仍面临成本、成熟度等挑战,需要行业长期投入与协作。
ESG信息公开披露与企业实践,是观察行业转型进展的重要窗口。白皮书梳理了国内多家上市钢铁企业的ESG有关数据,发现头部企业已率先明确碳中和目标:宝山钢铁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,并配套了短、中期减排计划;华菱钢铁、中信泰富特钢则将碳中和目标定在2060年;山钢股份、马鞍山钢铁等企业也均以2050年为碳中和节点。在温室气体排放披露方面,多数企业已覆盖范围一(企业自身生产活动产生的排放)和范围二(外购能源产生的排放),部分公司开始探索范围三(上下游产业链排放)的披露,但仍有少数企业存在目标未披露、排放数据不完整的情况,行业ESG信息披露的规范化程度仍需提升。
在企业实践层面,国内外头部钢企正结合自己优势探索差异化路径。宝钢股份作为国内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,不仅在碳中和目标上布局较早,还在产品创新上发力——其研发的超轻型自车身用钢,在降低汽车重量的同时,减少了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,实现了“产品绿色化”与“生产绿色化”的协同。国际巨头安塞乐米塔尔则依托全球布局,在不一样的区域推进本地化减排措施,比如在欧洲工厂加大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使用比例,在亚洲工厂优化高炉能效。浦项钢铁聚焦氢能炼钢研发技术,已开展多个中试项目,试图突破零碳炼钢的技术瓶颈。纽柯钢铁则凭借成熟的电炉工艺,将废钢利用率提升至较高水准,其碳排放强度一直处在行业较低水平,成为循环经济模式的典型代表。国内的南钢集团、山东钢铁等企业,则通过节约能源改造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措施,逐步降低生产的全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,为区域钢铁产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参考。
对于钢铁行业而言,绿色转型并非单一企业的“独角戏”,而是需要政策引导、技术支撑、企业协同的系统工程。白皮书指出,这一转型不仅关乎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,还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绿色升级——从原材料端的绿色采矿,到下游应用端的绿色建筑、新能源汽车,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将为整个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。未来,随技术不断成熟、ESG实践不断深化,钢铁行业有望在保障国民经济需求的同时,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,真正成为“绿色经济的支柱”而非“碳排放的负担”。正如白皮书所言,每一次转型尝试都是行业迈向可持续未来的重要一步,而这些探索,终将为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注入坚实动力。